谈谈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
前言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判三部曲之一,是我个人为数不多的读进去的书。在读完这边书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陷入很长时间的悲观,也感到害怕,这个个世界竟然是这样的,我无法接受。直到自己不断自我强调,这类的书本质上是一种个人理解,不必过于沉浸。但我不得不承认,这边书的思想进入了我大脑,思想比病毒还要厉害,一旦感染,几乎无法摆脱。
娱乐至死讲的什么?
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是引用了张志华.解析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观”[J].当代电视,2011,(第6期).)
《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上面的总结很到位,他大概说的就是这些。但里面有一些观点让我打开眼界,我对作者对媒介的理解大为震撼。我尝试说下我的理解。
先说媒介
媒体也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最古老的信息传播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简单的壁画,后来人类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创造出了文字(参考人类简史)。再到造纸术印刷术,进入纸媒时代,后来无线电波技术图像技术,进入电视时代,再到互联网技术(尤其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媒介不断地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量都是惊人的。每天大量的信息涌向我们,根本处理不过来。《娱乐至死》里面就有一个很关健的观点,就是媒介对于传播的信息是有偏见的,不同形式的媒介本身已经对信息进行了一次筛选。
媒介的偏见的影响
《娱乐至死》将纸媒时代和电视时代的内容做了详尽的分析,这里我说说自己的理解,详细的建议去看书。首先纸媒基于文字,那么阅读的人首先要先学习文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你已经完成了一次思考和想象的训练。其次,要用文字说明一个事情,他要有逻辑文法,设置章节,这个过程也需要一个逻辑的思考,因为没有图像,阅读的人还需要根据文字进行一次想象。这样的长期下来,人们逻辑,思考,想象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电视时代也是图像的时代,感受一个图像是不需要经过什么训练学习,一个三岁小孩也能对图像的东西产生情绪,而且图像比文字要具象得多,几乎不需要思考或者想象。
书中讲到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分析也让我大为震惊,尼尔波兹曼用电视新闻节目来说明关注的碎化,我尝试阐述下。一个新闻节目大概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面可能需要播报30条新闻,一条新闻可能就不到1分钟,而且上下两条新闻可能毫无联系。(这不就是我们当代的抖音吗?)在这30分钟里,观众就一次又一次地被这种毫无上下联系的一条条新闻,勾起这样或者那样的情绪。可能这分钟是高兴的,下分钟就开始害怕,如此跟随起伏,但在结束后,生活照常,根本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东西。
除此之外,电视节目也改变了我们审美,并且可能统一了我们的审美。还是那电视的新闻节目作为例子。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通常都是衣着端正,样貌姣好的女性或者英俊帅气的男性。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审美标准。男性择偶会参考新闻主持人的形象,女性打扮自己也会以新闻女主持人为标准。而且在整个电视行业的发展的初期,为了争取更多的收视率,肯定的,毫无疑问的,电视节目制作一方肯定会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或者更多收视率,例如性感的天气播报员。书中还说到了,电视行业的发展对总统选举的影响。这一整套逻辑我认为放在当下的视频或者短视频行业都依然生效。很可怕。
不是反对,而是警醒
整本书本质不是说要反对电视行业,作者本意从来都不是要挑起反对。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评论说这本书反智,我思考了下,不认同这种说法。其本质还是警醒。因为即使在印刷物时代,其产生的垃圾读物不比电视时代要少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反面,极少东西绝对正确。我们通过分析,思考才能认识其中问题,这是思考的乐趣,也是思考的责任。在进入当今的短视频时代,应该有更多这样的思考。因为相对于电视时代,短视频对于人们生活的渗透还要深入,还要普遍。更要警醒,那些制作短视频或者发明短视频这种形式的人本质还是为了牟利(商业社会的另一个本质),他们也不知道之际生产的东西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正如弗莱肯斯坦并不会预见自己亲手创造的科学怪人会杀死自己的至亲至爱。我们需要对这种东西保持一点警醒,哪怕是一点。或许就只需要一点,就能避免其负面影响。
说到底说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电视这种东西诞生于社会,他就在默默地影响并决定了人们意识。而这本书就是讲了这个哲学理论的一个具体方面。我读了这本书之后,也能理解其中的逻辑,这是透露着真正的所谓西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的。
此书也是一种偏见
读完这本书,我曾悲观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接受世界是这样的。知道某天我意识到,也许就是种偏见而已。是对世界千万种理解中的一种。里面虽然说逻辑清晰合理,但难免带有个人主观意识。他说的不一定全对,也不可能是事物的全部方面。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这样偏见,那样的偏见,正如陈丹青说的,你见的偏见多了,最后就剩下“见”了。
此书于我
毫无疑问,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早在之前有听说其主旨,但读了之后,领会到为表达和支撑这个观点所做的分析过程和阐述才是这本书的意义。